3812 Gallery
Skip to main content
  • Menu
  • 主頁
  • 藝術家
  • 展覽
  • 新聞
  • 修 · 藏
  • 出版
  • 媒體報導
  • 關於
  • 聯絡
  • YA! Young Art
  • Collect by 3812
  • EN
  • 繁體
Menu
  • EN
  • 繁體

顫動的重影: 劉國夫

以往 exhibition
2018年11月6日 - 2019年1月12日 倫敦
  • 概覽
  • 作品
  • 展覽現場
  • 分享
    • Facebook
    • X
    • Pinterest
    • Tumblr
    • Email
  • 出版
概覽
Liu Guofu 劉國夫 Cold Mountain No. 8《冷山 - 8》, 2018 Oil on canvas 布上油彩 120 x 170cm
Liu Guofu 劉國夫
Cold Mountain No. 8《冷山 - 8》, 2018
Oil on canvas 布上油彩
120 x 170cm

劉國夫的繪畫:顫動的重影
夏可君

 

繪畫總是等待它自身的某個時刻,等待它自身重新開始的時刻,既喜悅又惶恐,內心的顫栗體現為筆觸的抖動,恍惚之間,時光與油彩疊合起來,繪畫等待我們進入繪畫,在繪畫中呼吸,進入那另一種的存在。

 

每一次來到劉國夫的繪畫面前,繪畫表面所打開的空間,就是挽留歲月流逝的一道道重影,畫家以無數的筆觸讓它們疊印在了畫面上,那一道道優美透明的重影,恍若幽靈顯現。

 

記得2013年在上海,那是英國著名的中國藝術史研究大師蘇立文先生去世之前不久,我們邀請已經九十多的老先生過來參觀我們的展覽,其中就有劉國夫的作品,劉國夫本人也在場。我們三個人,一起討論了趙無極作品的價值以及與眾不同之處,尤其是1960-70年代的那些作品,為何看似抽象卻又並非僅僅是抽象畫?蘇立文先生認為,這是一種中國式的自然元素式想象(natural element imagination)所致,老先生幾乎是給中國藝術的未來留下了最為寶貴的遺囑,此元素的想象,給劉國夫留下了至深的印象,他相信,這可能就是中國繪畫的「根性」,也是東方根性可以現代轉化的根本要素,趙無極的繪畫可以構成某種新的開端嗎?

 

繪畫等待,等待新的開始,尤其是有著漫長歷史的油畫,如何可以重新開始?在中國,以中國藝術的方式重新開始?這並非中國繪畫的所謂民族化,也非中國繪畫的西方化,而是某種藝術語言的原創性。

 

當我們面對劉國夫自從2012年以來的新繪畫,尤其去往他南京郊外的工作室,我們會獲得不一樣的感受。在地上一層的畫室裏,同時擺開著幾幅大小不一的作品,但大都處於尚未完成狀態,因為每一幅必須畫上幾十遍,有的要畫上幾個月,一層層的覆蓋,一層層還要保持透明。對於油畫,這是一種幾乎不可能的工作,追求透明就不可能覆蓋多次,覆蓋多次又如何具有自然元素的呼吸感,這是悖論的工作,如同哲學家梅洛·旁蒂所言,塞尚的工作也是開始於一種悖論——既要堅實的造型又要自然的生動性。

 

繪畫總是開始於內在的難題,既要造型凝固又要隨意生動,既要呈現破碎狀態,又要具有經典的永恒感,這幾乎是現代性繪畫最為內在的難題,誰觸及到它,誰給出自己的回答,誰可能就開啟繪畫的另一種可能性。趙無極觸及了這個難題,但他1980年代之後,走向了抒情性的色塊抽象,就過於抽象畫了。如何有著抽象性,但並不走向抽象畫,這是劉國夫的開始,既不落入西方的抽象思維,也不回到中國傳統的意象式相似性,還要保持自然的元素呼吸性,且又有著形象的異樣生成,這如何可能?

 

繪畫在悖論的煎熬中重新開始,如何在現代性破碎無常中抽取永恒感?如何越是破碎反而越是典雅?越是無用筆觸的堆積,卻越是形成了最為妙不可言的生命圖像?這是整個現代性藝術還尚未解決的藝術難題。

 

賈科梅蒂在自己的畫室,曾給出過自己的回答,他對小說家熱內說,要把雕塑埋在土裏一百年,等著它復活。而對於劉國夫呢?當他於2012年找到了自己水性化的或者水墨性的虛薄油畫畫法之後,他試圖讓每一次的筆觸與油彩痕跡都餘留下來,這就必須等待油彩乾透之後再次覆蓋,但又保留每一次的筆觸,但都幾乎是碎散的無用的筆觸,使之透明的疊加,這需要持久地等待,需要繪畫具有從未有過的耐心,需要在持久的無用徒勞之中,反復蘊藉之中,等待那最後形象的顯現。

 

繪畫等待,等待一幅已經消逝,甚至已經死去,但卻一直還在那裏的「古畫」,復活過來,再次開始呼吸。

 

每一個當代了不起的中國畫家心裏,一定有一幅自己無比鐘愛的「古畫」,僅僅是在心裏,甚至可能僅僅在夢裏。這是中國繪畫真正開始的奧秘!老一輩的邱世華與尚揚如此,年輕一輩的劉國夫與曹吉岡也是如此。

 

對於劉國夫,它可能是一幅宋代名畫,比如他自己鐘愛的米友仁的煙雲圖,它可能也是一幅從未被畫過的作品,那是等待劉國夫自己畫出來的另一種「重影」:這是用油畫的方式去畫一幅「從未」出現過的中國古典山水畫,看似相似,其實已經面目全非,但在筆觸的掩映之間,古代山水的丘壑與煙影,隱隱約約之間浮現出來,但依然處於消散之中,只是恍惚之間,如同面紗上的影子,如同蘇軾在王詵一幅《煙江疊章圖》上的題詩:「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雲煙。」這是劉國夫2018年開始的新系列《重影》(double shadows)所喚醒的魂魄,這是關於繪畫的繪畫(painting on painting),這是繪畫自身的還魂,在顫栗與紛亂中的還魂。

 

繪畫的這一次等待,就異常不同,也異常非凡。在劉國夫的工作室,當你看到他攤開在地面上的那些中國古典繪畫傑作的當代複製品,你可以感受到靈感的浩瀚來源。

 

劉國夫面對這些作品,進入自己的冥想,聽著南方的風雨聲,開始自己的繪畫,他似乎要把這些中國古代已有千年的靈魂抓出來。如此一來,油畫反而就成為一種中國古老水墨繪畫的隱秘繼承。那些已近千年的水墨與設色繪畫作品,因為時間的積澱,吸納了歷史的魂魄,筆墨的墨氣與靈光發出幽蘭的光芒,隱約浮現出那無數傑出文人觀看的炙熱目光,即便是複製品,那水墨材質中沈澱著的時光積澱的包漿也伸手可觸,現在,這些元素,多重時間化的元素,都有待於劉國夫在他自己的繪畫上再次浮現出來:以「重影」的方式,這既是中國古代繪畫隱隱約約的「影子」(shadow of breathing),也是藝術家自己心中從孤獨中所想象出來的「心影」(shadow of mind-scape)。

 

繪畫等待,這一次的等待異常「古雅」:似乎就是從一張泛黃的古舊宣紙出發,甚至它已逾千年,中國當代繪畫,而且是油畫,就是讓這一幅千年的老紙,那吸納了時間性元素的薄薄宣紙,再次呼吸起來,再次復活過來,而且是以油畫的方式。這來自於西方文化的油彩與畫布,可以吸納如此豐富的色澤?這不是把一幅畫掩埋起來,而是讓一幅當代的油畫具有千年的時光,讓它吸納多重的時間性,生成為透明又虛薄的一層層面紗,讓時光留下古雅的面影。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如此脆弱無常,就如同「煙客」一般,繪畫如何可能不接受此內在痛苦的痙攣,並賦予其靈魂的安撫?

 

繪畫等待,如此耐心持久地等待,讓繪畫充滿了時間的靈暈。吸納千年的時光,還具有自然的元素呼吸,這是現代性所缺乏的永恒,這是另一種的靈暈(aura)。藝術家在工作室坐著,當時間接近傍晚,夕陽的餘暉透過窗戶,會投射到畫布上,似乎這是自然自身在繪畫,這是自然的臨在,也是自然的虛在,因為自然在筆觸中已經經過了抽象化與散碎化;在不同的季節,也會有南方的雨水霧氣瀰漫過來,似乎要成為繪畫的一部分,但繪畫上的煙影再次顯現時,反而結晶起來,成為透明的晶片;當然會有南京古都文化歷史的氣息湧現出來,卻只能以散碎和瀰漫的現代方式,卻又重獲了古典的雅致,那種黛色與赭黃的個性化油彩調子,具有傳統所沒有的光暈;尤其是當地下一層,西方的古典音樂,比如莫扎特與巴赫的旋律,在高端配置的音響中回旋出來時,散碎的筆觸也就獲得了環繞上升的不朽旋律,具有了聖詠的莊嚴神聖。

 

繪畫等待,以其耐心,獲得了它從未有過的光彩與神采,古舊的一張宣紙,因為油彩重獲了生機,這是靈魂的換顏術,這是靈魂的變容術,這是傳統「氣化」與西方「光感」的內在融合。

 

畫面上,無數透明的筆觸餘留下來,在一次次的疊加與錯開中,形成異常微妙的摺層,筆觸相互尋找,一次次的覆蓋,以不同的顏色,以不同的筆觸方向,慢慢尋找,相互呼應,一遍又一遍,依然還是透明的,在幾十遍之後,尤其是接近最後的幾遍時,會有一種可能的圖像,出於畫面可能的整體氣氛,一種奇妙的虛象,會自然而然地,漸漸顯現出來。

 

起先看似抽象偶發的筆觸,現在則生成為一幅具有某種暗示性形象的風景,或者好似古代的山水畫,但僅僅是「好似」,是一種幻念的投射。當然,這也是心靈的風景,是無數無用的筆觸,聚集時間的光暈與古意的氣息,所形成的某種魂魄的形象,這是時光的「重影」。或者就是一層層的面紗,帶著自身的光影,形成迷人的面影,帶著自身的呼吸,帶著筆觸的韌性與情感,在漂浮著,在上升或降臨。

 

這是自然的面紗,「自然愛隱藏」,但也是自然在繪畫上顯現自身時所形成的張力與衝突,既如此虛在,又如此臨在,永恒的元素轉化為無數的筆觸,在每一次的書寫中,在筆觸紛紜的降臨中,或者內在的聚集中,或形成生命體的「脊柱」,好似世界的中心,或形成生命的「光柱」,或好像神聖的聖杯。這些畫面上閃現出來的「虛象」,僅僅是意外到來的靈光,是觀看者遊走時突然頓悟中,在回眸之際的靈光閃現,因為它帶有音樂旋律與節奏的筆觸,帶有光氣融合的恍惚,在回旋中,在上升中,帶著它自身優美的面紗,顯現出魂魄的「暗影」。

 

繪畫等待,等待成為具有無數褶層的面紗,最為優美的面紗,成為接納無數暗影的「重影」。當你在南方,在四月煙雨迷離的季節,春光從薄紗的窗戶中投射到畫布上,那不就是王維詩歌中所言的:「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是的,劉國夫的這些繪畫作品,就是如此在你面前呼吸著,筆觸在痙攣中抖動,讓你置身於一個迷離而充滿詩意的氣氛之中,那一層層的面影在漂浮,帶著自身的內在質地,或者下降,或者平行,或者上升,展開著自身的節奏。

 

這自然元素化的面影與重影,也有著自身的糾結與痙攣,無用的無數筆觸在降臨與上升中,帶著自身的波折,帶著苦澀,在炙熱與冷寂之間,在油性與水性的相互作用中,在疊加與透明之中,面紗甚至被撕碎,帶著自身疼痛的顫栗,如同自然的挽歌。但在不斷的碎散中,一股內在的堅韌之力在聚集,形成內在的光帶,回旋中升騰。

 

本次展覽的繪畫,讓我們看到了抽象與自然的重新融合,在無數散碎的筆觸中,在畫面的深度中,隱隱約約出現一些古代山水的暗影,但僅僅是「好像」,因為畫家要捕獲的乃是那隱秘古畫的「魂魄」,並使之以抽象化與詩意化的方式,以「餘象」的方式,以富有音樂節奏的筆觸,美妙地顯現出來。

 

這是中國繪畫的重生,這是自然的虛在,這是自然的餘象,如同瓦爾特·本雅明所言:「美既不是面紗也不是面紗籠罩下的那個客體/對象,而是在面紗中的客體/對象。」劉國夫的繪畫正是要為我們發現這面紗中的對象,為我們展現繪畫最為美麗的平面性,美,就是此面紗在自身遮蓋中的自身顯現,而且這層面紗,既保護我們生命的脆弱性,又觸發永恆的優美。

  • EXHIBITION CATALOGUE
下載新聞稿
作品
  • Liu Guofu 劉國夫, Open Space No. 67《敞 - 67》, 2018
    Liu Guofu 劉國夫, Open Space No. 67《敞 - 67》, 2018
  • Liu Guofu 劉國夫, Open Space No. 65《敞 - 65》, 2018
    Liu Guofu 劉國夫, Open Space No. 65《敞 - 65》, 2018
  • Liu Guofu 劉國夫, Pervasion No. 32《彌漫 - 32》, 2018
    Liu Guofu 劉國夫, Pervasion No. 32《彌漫 - 32》, 2018
  • Liu Guofu 劉國夫, Open Space No. 66《敞 - 66》, 2018
    Liu Guofu 劉國夫, Open Space No. 66《敞 - 66》, 2018
  • Liu Guofu 劉國夫, Cold Mountain No. 7《冷山 - 7》, 2018
    Liu Guofu 劉國夫, Cold Mountain No. 7《冷山 - 7》, 2018
  • Liu Guofu 劉國夫, Cold Mountain No. 8《冷山 - 8》, 2018
    Liu Guofu 劉國夫, Cold Mountain No. 8《冷山 - 8》, 2018
  • Liu Guofu 劉國夫, Trace No. 6《痕跡 - 6》, 2018
    Liu Guofu 劉國夫, Trace No. 6《痕跡 - 6》, 2018
  • Liu Guofu 劉國夫, Trace No. 5《痕跡 - 5》, 2018
    Liu Guofu 劉國夫, Trace No. 5《痕跡 - 5》, 2018
  • Liu Guofu 劉國夫, Trace No. 4《痕跡 - 4》, 2017
    Liu Guofu 劉國夫, Trace No. 4《痕跡 - 4》, 2017
  • Liu Guofu 劉國夫, Pervasion No. 35《彌漫 - 35》, 2018
    Liu Guofu 劉國夫, Pervasion No. 35《彌漫 - 35》, 2018
  • Liu Guofu 劉國夫, Pervasion No. 34《彌漫 - 34》, 2018
    Liu Guofu 劉國夫, Pervasion No. 34《彌漫 - 34》, 2018
  • Liu Guofu 劉國夫, Open Space No. 63《敞 - 63》, 2018
    Liu Guofu 劉國夫, Open Space No. 63《敞 - 63》, 2018
  • Liu Guofu 劉國夫, Pervasion No. 29《彌漫 - 29》, 2018
    Liu Guofu 劉國夫, Pervasion No. 29《彌漫 - 29》, 2018
  • Liu Guofu 劉國夫, Pervasion No. 21《彌漫 - 21》, 2016
    Liu Guofu 劉國夫, Pervasion No. 21《彌漫 - 21》, 2016
  • Liu Guofu 劉國夫, Pervasion No. 11《彌漫 - 11》, 2016
    Liu Guofu 劉國夫, Pervasion No. 11《彌漫 - 11》, 2016
  • Liu Guofu 劉國夫, Pervading No. 31, 2018
    Liu Guofu 劉國夫, Pervading No. 31, 2018
展覽現場
  • 3812 London Gallery Window Interior
  • Img 20181105 222838
  • Img 20181105 223046
  • Img 20181105 190050
  • Img 20181105 190207
  • Img 20181105 115911
出版
  • 顫動的重影

    顫動的重影

    劉國夫 2018
    平裝 57 頁
    出版: 3812畫廊
    尺寸: 210 x 270 mm
    閱讀更多

相關藝術家

  • 劉國夫

    劉國夫

返回展覽

香港畫廊

香港雲咸街44號雲咸商業中心26樓

週一至週五 11am – 7pm(公眾假期除外)

+852 2153 3812

hongkong@3812cap.com

倫敦畫廊 (即將開幕)

倫敦女王道137號懷特利地下3號舖W2 4DB

+44 203 9821863

london@3812cap.com

 
臉書, opens in a new tab.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領英, opens in a new tab.
微信, opens in a new tab.
訂閱
發送電郵
Manage cookies
Copyright 3812 Gallery 2025.
網站設計 Artlogic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本站使用cookies以提升服務體驗。您可聯絡我們查詢相關的Cookie政策。

Manage cookies
Accept

Cookie preferences

Check the boxes for the cookie categories you allow our site to use

Cookie options
Required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cannot be disabled.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the website by storing choices you make about how it should function.
Allow us to collect anonymous usage dat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on our website.
Allow us to identify our visitors so that we can offer personalised, targeted marketing.
Save preferences
Close

Sign up for updates on exhibitions, artists and events

Interests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