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梅主席典藏 | 「甦醒」特展

16 JULY - 31 OCTOBER, 2021

甦醒:以雄獅之姿

 

策展人:許劍龍

 

「人是有思想的蘆葦。」是哲學家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 的名言:意思是人類自出生時起就懷揣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渴望。這種原始渴望激發我們對打破隔閡、密切交流的熱切憧憬,也正因如此,語言、藝術乃至宏偉的人類歷史與文明在有機循環和交流交易的滋養中生根發芽,成為後人遮蔭乘涼的參天大樹。若我們不能記住那些開疆拓土的「巨人」,便無法辯證地看待在不可逆轉的全球化中日益相連的人類命運,更無法站在中國當下的語境,在新冠疫情雲開霧散、百廢待興的特殊時刻,去重新審視這個悠久文明古國的思想、文化與藝術在亞洲乃至全世界的地位。

 

從2014年何超瓊主席邀請筆者為擔任澳門美高梅里昂法國獅子雙年展的策展人,到為美高梅項目建構「主席典藏」,時代不斷流轉,世界格局亦發生明顯巨變,選擇此時此刻首次以學術展覽方式向公眾呈現企業藝術收藏的成果,有著更多重意義。以「甦醒」為題,美高梅「主席典藏」展不僅通過「甦醒之獅」的意象,熱切回應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脈絡,更回應人類對創造美好和盡情表達最原始的本能與渴望,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人類文化共同體的進與退。

 

貿易與文化交流成為我們認識世界的契機。漢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所開闢的 「絲綢之路」開啟了中國與世界貿易交流的康莊大道。而正得益於這條貫穿東西的橋樑,華夏文化歷經數千載演進在宋元至明初時期達到登峰造極之勢。澳門、泉州、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津。因歐洲地理大發現先行者葡萄牙人率先來到澳門定居並發展,澳門成為全球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彼時,海上目之所能及的貨船皆來自中國,而船上滿載的貨物更是琳瑯滿目的中國瓷器、茶葉、絲綢等。清朝時,廣東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成為對外經貿的兵家必爭之地,即便是在海禁期間,澳門仍作為唯一一個恆常港口對外開放。長久以來,澳門的航線涵蓋了遍佈五大洲和主要大洋,成為中西文明互通的交匯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政策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隨全球貿易結構的調整,發達國家紛紛謀求將製造業遷入發展中國家,中國以「世界工廠」的姿態步入國際舞台,澳門更是以座落於「南大門」的地理優勢成為助力國家起飛的經濟特區。

 

隨時代進步,數字化工具改寫了人類交流的方式。開放、平等、協作、分享,這幾個「互聯網精神」的關鍵詞也印證著全新文化格局的到來。近年中國綜合實力全面提升,她的一舉一動在方方面面都牽動著全世界的注視。我們意識到對用綜合國力來重塑傳統地緣政治的渴望仍舊是我們不斷在自省中求變的動因。「一帶一路」計劃的提出沿襲了中國對外交流的漫長歷史,建立一條21世紀的絲綢之路,經濟貿易之外,它更提倡在尊重豐富文化樣態的格局下,通過聯通八方的跨文化對話凝聚認同感,實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把過去與未來聯結在當下。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的建立,更是對「一帶一路」的深化,近年澳門政府積極推動琴澳融合、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進一步確立澳門將繼續發揮著自己國際樞紐地位的優勢,成為文化交流的核心地區。

 

美高梅主席典藏 -- 東方根性,當代表現

當代著名藝評家及哲學家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發表的「後歷史藝術」時代概念,提出了藝術的西方主流敘事在全球化浪潮中越來越顯得乏味,百家爭鳴的格局成為主流。亞瑟・丹托說:「如果我們也想傳達超越古今的訊息,就必須找到自己的方法⋯⋯為我們的時代找出最適切的表達方式。」 此話與筆者於近年創立「水墨現場」時發表「東方根性,當代表現」作為中國當代藝術與文化座標的理念相符,反映著它的時代意義及其逼切性。宋、明時起,中國藝術家所奠立的藝術語言系統與西方思維邏輯截然不同。他們主張抒發個人情性、通過審美意趣的呈現來闡述源遠流長的東方哲思,這種感性且富哲理性的美學是對藝術本質的深層理解,藝術表現成為聖賢之學與文人精神的載體,清劉熙載言:「藝者,道之形也。」 美學與思想的圓融貫通用新的精神內涵去引導社會風氣與藝術實踐,是藝術家超越技法層面的創造。或許對前人寶貴文藝體系的研習與創新,才能在「後歷史藝術」時代爲世界後現代主義所面臨的前所未有挑戰中帶來一個新支撑點。

 

「東方根性,當代表現」旨在深化東方審美價值與東方美學在當代藝術發展生態的座標式位置,換言之就是「東方審美的當代性」。在跨國社交媒體成為主流的時代,西方當代藝術浪潮始終是一股強大的橫流,佔據著大眾視野,而如何在這個特殊時刻,將中國當代藝術中優秀的傳統內涵結合藝術家們當下的創作經驗,打造具獨特性的東方藝術美學的當代表達,從千篇一律的主流話語中開闢出屬於自己的道路,豐富世界文化生態的多樣性與差異性,這也是美高梅「主席典藏」與「甦醒」表述相容的核心價值。

 

「主席典藏」 深深紮根於澳門這個南方窗口,承襲廣東作為貿易港口的悠久歷史,在弘揚中華文化自信之時擔當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習近平總書記在巴黎中法建交50週年紀念大會發言時借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一日醒來將會震驚世界」而表述:「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2016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對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又做了清晰明確的定位:「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願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如今,當中國這頭「雄獅」從歷史的打磨與沉澱中緩緩醒來,文化自信的熱望也隨之覺醒。對美高梅來說,獅子也是代表企業的精神象徵。今年正值「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提倡「因創造而美好」的理念,美高梅「主席典藏」借獅子的意象,用當代藝術的語彙,在後疫情時代帶來正能量和信心,重燃希望,彰顯自信自豪的文化認同及大國氣度。 展覽以「甦醒」為題,亦是回應當下我們對從忍耐中獲得新啟示的渴望,因創造而邁向新里程。
 

甦醒:以雄獅之姿

獅子形象威猛、神武、尊貴,被人稱為「萬獸之王」,有鎮邪除惡,招吉納祥的神能,是被賦予靈性的仁瑞之獸。獅子原產於非洲,也出沒於中亞、西亞、印度北部,經西域傳入中國。獅子造像在中國能深入民間,與佛教有很密切的關係,佛祖釋迦牟尼被奉為人中獅子,文硃菩薩騎獅子,獅子亦因此象徵勇健﹑智慧﹑菩提心。隨歷史演變,各式獅子的圖像融入到中國的藝術、建築、風水學、民間風俗、歌舞,是中西文化交流及文化創造的成果。

 

「甦醒」以獅子的意象及文化符碼,並揉合傳統嶺南「醒獅」文化的意涵,將歷史悠久的舞獅文化與美高梅的獅王企業形象與精神象徴融合,使得源遠流長的藝術文化開枝散葉。廣東醒獅是中國舞獅的一個南方分支,作為地道的廣東傳統民間舞藝流傳於全球各地華僑社群之中,被世界廣泛地認識。它原稱「瑞獅」,鴉片戰爭時,具有強烈民族責任感的百姓們將粵語諧音「睡獅」的「瑞獅」更名為「醒獅」,以期振興中華民族。從前瘟疫爆發時,百姓更是會用舞獅來祈福消災,戰勝瘟疫。「醒獅」傳達的是一種振奮人心的精神狀態,尤其是如今在後疫情時代,「醒獅」意味著融匯古今、當代多元的藝術與文化創造力和生命力,有鼓舞、重振及再創高峰的喻意,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

 

每一種文化論述都有著自身的歷史背景,「甦醒」所表述的「東方根性」回應著一個時代的特定語境,是表達關注未來性,具有前瞻性和發展性的定位方針。「甦醒」也是「當代表現」的一種姿勢,是藝術、學術、收藏與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市場的互動合作,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生態發展。參展藝術家們在植根東方美學的同時,又在全球化大時代之中受到不同文化源流思潮的啓迪,因而創作出具獨特性、前瞻性與代表性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用藝術表達文化自信,同時反映藝術家們擔當起一份文化使命感。

 

南京知名畫家劉國夫醉心於中國文化精粹中的書法傳統,並不斷在筆法中尋找純粹的精神語言。他把水墨的原素性與油彩的原素性不可思議地融合,經過一次次又一層層的疊加,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疊筆。劉國夫的藝術創作不僅沿襲了倪瓚、龔賢的傳統,更與西方抽象大師賈科梅蒂、塞尚、湯伯利產生對話,是「東方根性,當代表現」的集大成者。羅伯塔·史密斯將劉國夫的作品描述為「以直接而傳統的方式製造斑痕,但狂野的筆跡與書法的筆痕卻給他的創作增添了新穎與靈動。這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對歷史、文學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積極回應,以及他通過筆觸來製造痕跡所傳遞出的原始情感。」此次劉國夫為美高梅「主席典藏」全新創作一幅五米長巨畫亦是今次展覽的點題作品《甦醒》,呈現臥獅在大自然之中甦醒躍升的姿勢以獅子鬃毛的紋理與身形的起伏為靈感,溯源中國山水畫傳統,用他書寫繪畫的抽象筆觸描繪臥獅俊美的流線形體態,所描繪的斑駁看似薄透輕盈如煙,又透明厚實如玉,從近處看:所有筆觸都是凌亂無序;從遠處看,卻又是如此的堅定、虛靜、詩意、玉質感,瀰漫著一股凜烈的張力呈現臥獅恢宏的王者魅力;畫面顏色呈現為黛藍色,是中國文化最為美妙的色澤。臥獅隱現於中國的山水當中,獅王回歸山水,與自然融為一體;東方藝術語彙與西方現代繪畫技法在共通的精神內涵中樹立起文化高度的標杆,我們得以看到「中國式繪畫」真正的現代性品質。《甦醒》亦是劉國夫藝術生涯迄今為止最為巨大壯觀的畫作。

 

上海藝術家薛松在當代藝術領域是獨樹一幟的,因他不僅以中國式普普藝術結合拼貼作為創作方法,更賦予作品批判性和反思性。「火」是他標誌性元素之一,他用灼燒後的雜誌、畫冊等碎片拼貼成文人山水畫的戲劇場景,引人沉浸於錯位美學和文化碰撞之中。他用古今中外的文化符碼和剪影來戲謔地討論當下社會現實問題,或用歷史隱喻現實,或由現實切入歷史。這種細微生動的筆觸和豐富色彩傳達出一代人的文化心理,在抒發對中國傳統文化審美熱愛的同時,更對時勢變遷產生感嘆。在實踐現當代中國文化價值的道路上,以薛松為代表的藝術家正進行另闢蹊徑、引人注目的創造,喚醒年輕一代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是「東方根性,當代表現」在這個時代最為生動的解讀。

 

今次,薛松為「甦醒」創作全新作品《醒獅》,是繼 2017 年為「主席典藏」創 作大尺幅作品《澳門八景》後的全新嘗試。畫布呈現的背景是由包括澳門在內的眾多大城市樣貌所拼貼而成的中國大好河山圖景,象徵著美高梅 「背靠祖國」 的同時,更昂首「面向國際」。雄獅腳踏於由歷代石獅圖像構成的高台上,傲視天下,縱覽全局,雄獅仿若從沉睡中醒來,目光遠大,向未來展望,發出獅吼。英雄紀念碑式形象的構圖呼應美高梅的美獅恢弘王者形象,立足澳門,融匯東西文化。從古至今不斷流變的經典符號得以在跨時空的語境中產生新的融合,並從歷史文化發展到 對生命熱情的傳遞,無一不描述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訊息: 人類文明在後疫情時代更需要團結一致、互相合作、互利共贏,既激勵人心,且完美契合「甦醒」 的核心價值,更是「東方根性,當代表現」在國際藝術舞台上大放異彩的里程碑作品。  

 

展覽的另一亮點是著名雕塑家洪易呈現創作生涯中首個「美獅」家庭系列的雕塑作品,藉此傳達中國文化中的家與孝慈的觀念;並於獲得健力士世界紀錄榮譽的美獅美高梅視博廣場打造一個「美獅家族開派對」動物雕塑公共藝術項目。 

 

洪易是具有高度個人與時代特點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既是雕塑,也是繪畫,造型皆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為人熟知的事物,然而經過他巧手的創造,雕塑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符號、典故和圖騰,不僅平易近人,更時常融匯中國人傳統中喜慶吉祥的象徵或隱喻,是在萬物復蘇的當下,我們最為需要從藝術中汲取的歡慶能量。

 

「美獅家族開派對」的主角《咬錢獅》,有著守護眾生的概念,而中國自古亦將獅子視為平安鎮財的吉祥神獸,獅子大王開懷笑容喜迎賓,口咬銅幣廣納財源,腳提銅錢,趨吉避凶,意味生意興隆。站穩腳步,蓄勢待發,祥雲(尾巴)在側,伴隨著雙耳搖晃著的銅幣銀鈴發出的清脆叮鈴聲響。獅子媽媽面帶微笑,雙眼充滿愛意,胸懷愛心,象徵母愛; 小獅子俏皮恣意的坐在媽媽身後,口咬錢幣,天真地展現生活無憂; 獅王爸爸腳踩元寶掌管家計,胸懷葫蘆,意味『福(葫)享天倫(蘆)』,守護家庭美滿無憂的幸福生活。

 

洪易說,他的作品很本土,但並非灰灰的土,而是豔麗的土。他用豐富的色彩、趣緻的造型、繽紛樂園式的空間營造,帶給觀眾歡樂與積極能量。對於創作而言,他從材料到技術處理都極度嚴謹,每一件雕塑是經過焊接、鍛造、拋光與鍍色的精密過程才能完成。他的雕塑用中國器物美學實現當代變造,以承載東方文化精神內涵,跨越時空地建構起一道承前啟後、橫貫中西的橋樑;他用最直接在地的感觸去發揮,而他也始終相信,藝術要深入環境、人群,使觀者進入作品後,形成具有時間感的痕跡。根植於東方思想語境和在地文化背景,他的作品更是帶著鮮明的特色走向世界,引發共鳴。

 

在後疫情時代,能有一個大企業如美高梅中國般傾力支持以全方位探討藝術的影響力,承載力,可塑性,展示藝術力量如何凝聚和團結全人類走向美好,實在難得。「甦醒」是一種主動的覺醒,是潛藏在我們身體裡對突破自我、追求美好渴望的覺醒;更是用融匯東西的獨特中國美學來喚醒文化自信並為全球藝術市場帶來新氣象。展覽還將會呈現多件「主席典藏」的優秀藝術家包括有蔡國強、王璜生、劉建華、袁旃、于羊、何鳳蓮等重要的作品,繼續在國際舞臺上分享優秀藝術品收藏成果,呈現中國當代藝術的審美高度與文化價值觀。其中袁旃的絹本作品《小獅子》用色明亮討喜,又不失柔淡,充滿童真的同時散發出高雅莊重的氣質,把初生之犢的雄健活潑展露無遺。生於四川重慶的袁旃在書香世家長大,自幼深受中國書畫藝術熏陶,其後赴歐洲修讀藝術史及文物修復,並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工作超過30年,擁有豐富學養。袁旃的創作以水墨紙本為主軸,用抽象構圖和不同配色作試驗,勇於打破傳統美術的局限,跳出時空限制,她的水墨絹本作畫真切反映現代的視覺經驗和物質文化,在市場獨樹一格。她積極嘗試各式創新題材,喜以青綠山水、寓言動物、肖像元素和當代符碼等為題,並將傳統工藝如彩陶或絲織品的色彩融入當代藝術美學思維,在創作中揉合中西技藝與文化意涵,承載着中國文化最深處的靈魂精髓與華夏氣韻,同時帶領觀者漫遊於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

 

在展覽期間還將會主辦首次「大灣區當代藝術論壇」,並且會透過邀請策展人、藝術家、學術界的參與,期盼與主辦方及各持份者攜手,以「醒獅」之姿捕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契機,把握國家在全球化大時代的發展機遇,積極參與並支持國家的文化政策,表達一份保育及振興中華文化,重塑文化認同及國家形象的遠大視野。

 

許劍龍

2021年6月1日

寫在「甦醒」─ 美高梅主席典藏展覽之時

2021年7月13日
21 
/ 63